財經漫遊-別老把災難留給人民

  • 2011-03-26
  • 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  • 【沈雲驄】

 

     歷史上破產的銀行中,哪家的規模最大?

     答案是美國的華盛頓互惠銀行(簡稱華互)。二○○八年破產之前,這家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銀行,資產合計高達近三千三百億美金,比台灣最大的國泰金大兩倍以上,相當於四家兆豐金的資產總和,全美排行第六大,風光一時。

     兩年多來,該銀行試圖振作,希望能重新整頓後,擺脫破產壞名聲。但最近隨著越來越多資料曝光,當年破產真相也越來越明朗。回頭看看就能輕易地發現:華互的破產,投資者的損失,並非不可避免的。整場金融風暴,不是什麼難以想像的意外,而是一場業者近利、官員急功下所釀出來的災難。

     先說業者的近利。房地產過熱,泡沫隨時會爆,銀行其實心裡早就有數。前陣子曝光的文件證明了,原來凱林傑早在二○○五年就已經發現勢頭不妙,他私下告訴銀行的同仁「我從來沒看過風險這麼高的房市」,並且預測房市將會走弱,到時候,勢必會威脅銀行的營運。

     但有威脅又怎樣?凱林傑對外照樣報喜不報憂,繼續縱容底下的業務們瘋狂地吸收房貸客戶。凱林傑甚至大手筆重賞房仲業務員,只要介紹客戶給華互,就能賺到高達一萬美元的佣金。那段時間,銀行對於貸款人的收入與名下資產有多少,審核能多鬆就多鬆,錢,借出去再說。一來,客源增加,業績好看,股價才會漲;二來,許多後期進場的房貸族都是收入較差的家庭,採用的是較彈性的利率方案,銀行的利潤更高。何況,危機會不會發生誰曉得,這生意你不做,別人也會搶,幹嘛拱手讓人?

     不只銀行,從剛曝光證據看來,負責監督、卻怠忽職守的官員也難辭其咎。在美國,銀行房貸部門歸「互助金融局」(Office of Thrift Supervision,簡稱OTS)直接管轄。出事前不久,房市已經全面熱到亮起紅燈,聯邦存保公司也宣布要採取緊縮措施。但實際上呢?OTS仍然暗中放水,任由華互──以及其他銀行──繼續從事高風險的房貸業務。沒有官員願意出面當烏鴉,生怕壞了政府的經濟成績單。

     更關鍵的是,在官員們為了短期經濟成績單而長期放水下,銀行的風險與經營者的利益,是近乎脫鉤的。風險再怎麼惡化,經營者的收入不會受半點影響。據聯邦存保的資料顯示,出事前的那兩年多時間裡,銀行明明正朝著破產方向奔去,經營團隊的紅利卻越滾越大,光是凱林傑一人,就撈走了超過二十億台幣。

     出事後,大家都看到了,銀行由盈轉虧,股價一年之間蒸發九成,後來隨著股票下市,股價也從每股最高四十五美元,化為烏有。而吞下苦果的,不只是投資者,還有納稅人。因直到今天,政府還在用納稅人的錢為當年的風暴善後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毫不留情地賞了凱林傑一巴掌,要把他與另外兩位高階主管送上法庭,追究害慘投資人的責任,把錢吐回來。

     其實,事情大可不必惡化至這種地步。業者要利益,官員要功勞,是經濟前進的動力。要避免人民再受業者近利與官員急功所傷,當然不是讓業者無利可圖,讓官員提心吊膽,而是讓業者與官員自己負起錯誤決策的後果。拿凱林傑來說,並不是很差的經營者。接掌公司近二十年來很有企圖心,要把銀行打造成「咖啡業裡的星巴克」,或是「零售業裡的沃爾瑪」。他不斷推出廣告,打造「平民銀行」的形象,大力拉攏那些過去大銀行懶得搭理的中低收入家庭。

     這當然是很正確的策略。一來,中低收入者也需金融服務的協助;二來,這些家庭現在的財力雖不怎麼樣,但誰敢說未來不會更好?趁現在與這群客戶博感情,將來的生意會更有想像空間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人通常不熟悉金融業務,銀行也能從他們身上賺取較高利潤,一舉多得。

     可惜,凱林傑一心只想到自己短期所能獲得的利益,最後毀了這家百年老銀行。那些老想把災難留給別人的經營者與官員,豈可不警惕?(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h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